导读:每个人都会有恐惧、害怕的经历,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。尤其是孩子在认知能力和思想意识不断成长阶段,因为对某些事物某些现象没有接触过,产生恐惧心理在所难免。
甚至有些时候,孩子的害怕来得突然,起因在父母看来也不可思议。有时他们因为害怕产生的行为更让人哭笑不得,哭闹不止、躲在角落不出来都是常见的现象。
在安徽阜阳曾经有一位10岁的小男孩因为害怕打针,竟然“离家出走”逃避。发现孩子找不到了,男孩儿的奶奶急哭了并且报警求助。当地民警和辅警分头寻找,通过调取监控录像,追踪男孩下落,顺着线索沿路寻找。从监控中可以看到,这个孩子一直沿着公路走,一路向西,竟然走了超过50公里。
民警找到孩子的时候,他已经到了与河南交界处,乘坐公交车想要到姑姑家“避难”。网友评论:害怕打针是多少孩子童年上演过的悲剧,这个孩子为了逃避打针,太拼了,将害怕演绎到了无人能比的境地。还有人评论:害怕能让孩子成为马拉松选手。害怕时刻,第一反应往往是求助最信任的人,缓解释放恐惧情绪。或者干脆逃避,就如这位男孩儿,逃避打针“暴走”。
作为孩子最信任的父母,当他说“妈妈,我害怕”时,怎样应对,很重要。是鼓励他“别怕”还是忽视、讽刺他“这有什么好怕的”,“这么胆小”。说“别怕”的父母并没有站在孩子角度,认同他的感受。讽刺的父母,轻易贴上“胆小鬼”的标签。这几种行为让孩子更不安、自卑、委屈,恐惧感加剧。
孩子说害怕是帮助他成长的机会,也是建立良好亲子沟通和亲密关系的机会,关键要用对方法。
01、理解认同孩子的恐惧情绪
当面对某个事物,表现出恐惧或害怕的情绪,父母要表示理解并且认同。如果否定“这有什么好怕的”那是站在大人的认知来看问题,这时会使孩子内心感觉,自己有害怕的感受不应该。害怕的情绪长期得不到认同和理解,会使他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。
比如孩子因为打雷害怕,可以安慰他“打雷声音很大,感到害怕是正常的,妈妈小时候也是这样的。这样可以使他正确面对恐惧情绪,认为这种情绪别人也会有,不必过于害怕。
02、认知恐惧
因为害怕某个物品,或某个场景有时哭闹,有时却用其他行为表现出来。比如当发现孩子因为害怕某个场景,忽然抱紧妈妈,或者表现出躲避。这时可以引导:你刚才紧紧抱着妈妈,是害怕了。让孩子懂得这种情绪是害怕、恐惧。结合场景教会他认识情绪,避免因为不能清晰表达,造成情绪积压,影响心理。
03、陪孩子面对、战胜恐惧
当孩子能清楚的得知自己心中的情绪,并能表述给父母时,爸爸妈妈的认同理解会使他的恐惧感减弱,但是最终目的是帮他战胜恐惧,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恐惧常见的来源有3种。
第一种:黑暗
黑暗使人失去方向,对身边的一切都陷入未知,尤其是黑暗中如果有声音,还不能查看声音的来源,更增加恐惧不安。平时父母可以带孩子在夜晚散散步,让他认识黑暗。
自制皮影、投影灯,手影游戏,通过有趣的游戏减少黑暗带来的恐惧感。教孩子在夜间开关室内的灯,即使晚上也能自己开关灯,应对黑暗。
第二种:自然现象
雷电、暴雨、乌云等这些自然现象也是常见的害怕场景,因为孩子自身认知不足,不理解这种天气现象。遇到这样的场景可以普及简单的气象知识,闪电或乌云的形成等,下雨后可以带孩子踩雨水,雪后堆雪人,都可以帮助缓解因为天气变幻带来的恐惧
第三种:怪兽
有的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,惯用 ”怪兽来了“有坏人”等恐吓语言,这在潜意识形成记忆,当遇到某些事物或情景会联想到曾经听到过的恐吓语言。比如天上的云或路上的影子等想象成怪兽,莫名地害怕。
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提出:在某一个时期,孩子会将看到的事物联想为有生命的东西,这是一种泛灵心理。
平时教育孩子避免用并不存在的事实误导,以免让他产生联想增加恐惧。可以读一些关于怪兽的绘本或书籍,引导孩子将书中的怪兽或自己想象的怪兽,画出来或用彩泥做成塑像。让他认为所谓的怪兽就是平常的物品,也就不再害怕。
遇到某些事物害怕,是孩子的本能反应,父母陪伴过程中,做一个细心有耐心善于观察的人,发现孩子的异常,及时帮他分辨情绪归属,教会他表达。孩子因恐惧、不安发出的求救信号,父母忽略,这种不安的情绪会留在他的心底。
结语:
当孩子说“害怕”时,父母给予理解、包容,陪伴给了他巨大的力量,因为有爸爸妈妈陪着自己战胜恐惧,对父母更加信任和依赖。
天津河东幼儿园贝美蓝天幼儿园面向全市招收2.5-6岁幼儿,为宝宝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,家长如果有什么想了解的,可以致电19902009726咨询或者来访。